记得N久以前(好像是冬天),在詹膑老师的奇遇咖啡馆和几个朋友东拉西扯的聊天,郑治老师说,将来是手持终端的天下,谁掌握了手持终端,谁就掌握了未来。当时只是被这些老师犀利的观点所折服,但一直对智能手机敬而远之的我并没有觉得手持终端会对自己产生多大的影响,或者改变自己用电脑连接互联网的习惯(笔记本的移动性对我而言已经很好了)。
很清晰的记得当时有位老师提出一个对我而言很新鲜的名词“间隙媒体”,认同,但是也很清晰的记得自己当时的想法是我不需要——或许是习惯使然,或许是当时没有什么智能化的手持终端让我有在闲暇之余把玩或者使用的冲动——总之,当时觉得“间隙媒体”这个词很概念,离我很遥远,或者说我不是这种媒体平台的受众群体。
直到拿到G2,上述这些想法被彻底推翻和颠覆。
说个小插曲:G2是当作生日礼物拿到的,当时转遍北京城也没有vodafone版+后盖带google的白色机身版本,tim版和htc版的到处都是。据说我现在手里这个vodafone白色G2全北京市只有两台,哈哈(听说而已,不做考证啦)。
纯技术类的手机测评文章我不太会写,大家可以参考各大IT垂直网站的手机频道,里面关于G2的报道很多,现在应该也有行货多普达版本的了。这篇文章算是我第一次写一个IT产品的使用体验,本人是做口碑的,没那个荣幸有google这个客户,因此这篇文章纯是出于自愿,分享一下一个智能手机“小白”因为G2成为一个疯狂迷恋智能手机的“潮人”的过程。
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改变了
G2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google的各个功能在手机上的集成都超级完美,没有了以前用wmb系统时候网页尺寸很奇怪,页面浏览不舒服等等感觉。于是连续几天都躺在床上看igoogle、阅读googlereader、聊googletalk、做google calendar、收发gmail——这些是平时在电脑上就很经常使用的,现在移植到了手机上,感觉使用频率更加频繁了,也更加方便了。
平时因为工作繁忙,许许多多很好的互联网功能都不经常用,或许是因为还没过新鲜期,在G2上,这些功能的使用频率几乎是以前的数十倍。拿到G2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消灭了googlereader里的所有1000+^_^
奇妙的同步
和大多数女人使用电脑一样,我并不习惯使用很多社会化的网络工具,或者网络数据存储,总是觉得什么东西下载或者存储到本地才是最方便的。
G2的同步是“被迫性”的。因为工作的原因,用outlook存储电话本已经成为了习惯,gmail的通讯录功能从来没用过。因为不知道怎么像G2里导入csv文件,因此尝试了一下先把csv导入gmail的通讯录,然后在G2上点击数据同步…..(有点笨,囧)
网络的力量果然是很强大,第一次换手机不用把电话本导来导去,在网上同步一下就可以了。同时又因为集合了gmail,这下所有人的邮件也都在电话本里了(小白的兴奋点是很低的,手机达人可自动跳过这段)。
强悍的开源程序
android是开源的,各式各样的app随意的往手机里添加。twitter啦、myspace啦、facebook啦、lastfm啦……这些社会化的通讯、交友平台被做成一个个小程序,界面和操作感觉有的甚至比电脑还方便。我安装了几个尝试了一下,感觉一些平时在电脑上不常用的tag或者share都可以很经常而且很自然的在手机上被使用到。
简单总结一下G2给我的感觉,不太像一个手机,更像一个能把所有网络功能同步下来的小型手持终端。google的确是强大的,先是培养了无数人的网络使用习惯,渗透到点点滴滴,然后又进一步侵占人们的“间隙”空间(至少成功的让我每天都拿着玩儿G2)。手持终端的媒体性在G2上我感觉已经不仅仅是垃圾短信、彩信或者wap的广告了,而是一个个的开源程序,哪个app能最好的结合商业性和实用性,并且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很好的帮助用户实现社会化需求,那么哪个程序就能够被更广泛的使用和传播,而且这些程序的商业价值会远比纯粹展示的广告形式更大(比如我现在用一个可以方便查看电影资讯,并且快速定位电影院位置甚至可以订票的小插件)。
或许到3G完全普及的时候,我就不用为了省流量而只能在有无线的地方玩儿G2了,或许那个时候“间隙媒体”这个词就不仅仅包含“间隙”的概念了。